大健康板块的黄金赛道有哪些?


熙山原创作者:王威


      正所谓选择重于努力,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短短几十年的财富分配的演变路径,验证了雷军那句
——在风口上,猪都能飞。马云曾说,未来的首富一定是在大健康领域产生,大健康板块的长牛属性已经被各国的股市历史经验充分验证,世界顶级投资机构高领资本正重仓中国的大健康板块。


投资大健康板块指数本身就能跑赢其他行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能不能在长牛慢牛的板块当中躺赢的同时,实现财富增值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寻找里面的黄金赛道,那黄金赛道有哪些呢?



黄金赛道,笔者认为主要有几个特征


长长的坡,厚厚的雪,行业渗透率低,潜在需求空间大,能看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体现在报表上增速比较快;


壁垒高,产品或服务迭代慢,不容易被替代或颠覆,低投入高产出,产业链上定价权强,对于政策风险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核心竞争力突出,竞争格局好,体现在报表上盈利能力比较强,比如毛利率、净利率高、现金流充沛等;


      需求稳定可持续,波动小,体现在报表上常年收入和利润等稳定持续增长。



专科医疗服务



中国的健康产业占GDP的比重在6%左右,美国接近18%,是中国的三倍,如果考虑人口基数,这个差距就更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健康产业价值分配极其不合理,药品占了大头,以药养医的问题比较突出,医生提供的服务价值被放在了次要位置,目前这个纠偏正在发生当中。以牙科医疗服务为例,中国的牙科渗透率仅仅只有5%,如果按照每颗牙齿的治疗费用平均一千块计算,潜在的市场空间在万亿级别。医疗服务这个行业的本身变化非常小,上游的药品、器械、技术等发生变化反而是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在产业链议价权也很强势,都是先收费再干活。在供给端,医生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困难的事情,一个医生从学生开始到独立操刀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这就造成了在供给端的增长是极其缓慢的。需求端,可以说人类对健康生活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更多的取决于支付能力的提升。医疗服务领域最看好的是牙科、眼科等专科连锁模式,他们都属于消费升级不怎么受医保控费的影响,且能够通过连锁模式做大做强,核心是有一套吸引、培养、留存医生的机制,毕竟医生才是这个行业最核心的生产力。医疗服务是一个慢生意,需要有深厚的积淀,护城河会随着文化底蕴的积累越来越深,相信这些领域一定能够产生市值千亿甚至万亿的公司。




生物制品相关领域



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的消费群体主要是矮小症状的儿童群体,中国是一个对身高最为看重的国家,家长为小孩的身高愿意付出高昂的代价,生长激素属于少有的自主付费、消费升级的生物药品种。目前中国相关存量患者有700万左右,每年新增患者几十万,而每年接受生长激素治疗的患者也就十万左右,可以说渗透率非常之低。渗透率低的原因在于医生对家长的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如果按照人均治疗费用4万块计算的话,理论的空间有几千亿,而且生长激素还在开拓更多的适应症和适用人群。生长激素是一个依存度很高的产品,一般用药时间在一年左右,生长激素在销售环节的壁垒是很高的,厂家、医生和患者的关系非常重要,一般的医生是不会轻易换厂家的,所以终端的竞争格局一致都很稳定。


生物药CDMO


欧美等发达国家生物药已经占半壁江山且还在迅猛发展,中国的生物药当前在整个药品当中的比重仅有十几个点(里面还包含大量的进口产品),可以说中国的生物药才刚刚起步,随着国内创新药研发人才、研发政策和医保支付环节的环境愈发友好,整个生物药进入了真正的腾飞时代,生物药CDMO这个细分领域可以说是产业链当中最受益。与小分子化学药相比较,大分子生物药无论在研发还是生产制造,均存在较高的技术、资金等壁垒,而且CDMO属于卖水人的角色,不需要承担企业研发失败、商业化不成功的高风险,如果研发成功还能享受大额度的生产订单和股权投资收益,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低风险高回报的好生意。就全球范围来看,中国的成本优势大,产能一直向中国转移,整体竞争格局也在持续优化当中。规模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等让这个行业马太效应非常明显。


二类疫苗


疫苗的逻辑主要在于新大品种不断问世叠加渗透率提升。近几年随着国内研发大环境及药品审批制度的变化,不少仿制或创新类疫苗被国内企业研制出来和引进国内。二类疫苗在中国的渗透率低,以流感疫苗为例,中国约1%左右,美国50%以上,相差巨大,如果中国渗透率达到50%,以每只100元计算,流感疫苗市场空间上千亿。渗透率的提升取决于市场教育和支付能力,随着这次新冠疫情的爆发,疫苗的市场教育被彻底激活,当年HPV疫苗被引进中国后的火爆场景想必大家都还记忆犹新,不要低估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消费能力,因此渗透率逐渐提升是一个必然过程。疫苗不同于普通的药品,在研发环节具有极高的壁垒,因此竞争格局是相当好的。疫苗行业在出现山东毒疫苗、长春长生事件后,国家一直在主导行业的规范化和集中化发展,可以说行业的竞争格局在持续优化。


血制品


血制品属于典型的资源品属性,半垄断属性,可以说谁手里有牌照就可以躺着挣钱,不受政府管制的垄断行业是最好的投资板块。市场对血制品的担心,一是血制品被纳入集采或者被当成辅助用药来对待,被集采可能性很低,因为血制品属于供不应求的产品,不可能像化学仿制药一样无限量供应,至于被纳入辅助用药,部分地方有这种现象,但被纳入全国性的可能性不大,毕竟血制品在全世界范围内看都属于疗效确切的治疗性品种,国内存在一些被当成保健品过度使用的情况,但主要在院外使用且属于患者自费项目。市场对血制品的第二个担心是增长空间有限,这个长期看问题也不是很大,从需求端看,中国的人均使用量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供给端,国内一半靠进口,国内企业选择海外并购或者在国内开拓新的浆料来源长期看是一个必然选择。



部分小众领域



核药 


2018年国内治疗性和诊断性核药加起来也才50亿,预计到2022年将达到120亿。从全球来看,随着新的品种特别是治疗性核药被开发出来,整个市场发展速度很快,第三方机构预计全球核药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47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240亿美元。推动国外核药市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医药巨头的入局新的品种被研发出来,而国内目前主要是诊断性核药随着新的示踪剂被开发出来以及诊断设备配置量的上升。由于核药的特殊性,整个产业链被严格监管,相当于是一个牌照业务,国内已经形成双寡头的竞争格局。


麻醉、造影剂等


这两类产品主要还是由于其使用的特殊性造成的行政管制或者生产环节壁垒较高,造成的竞争格局相对较好,形成了超额利润。以麻药为例,国家对麻醉药品的生产、流通、销售各个环节都实施了严格的管制,部分麻药产品净利润率超过30%。需求端看,人均使用量和国外相比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手术量增长、多科室推广),中国仅为美国0.5%。供给端,少数寡头玩家,同时国产替代空间也比较大,产品也在持续升级。



消费属性医疗器械和药品

 


角膜塑形镜


中国的近视率接近50%而且还在持续上升,除了镜框眼镜,角膜塑形镜是仅有的被写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的医疗器械产品。目前近视的主要预防手段还是框架镜,角膜塑形镜目前在国内的渗透率仅仅为1%,主要还是由于眼科医生的意识培养等方面并不充分。角膜塑形镜属于非医保项目,但是中国家长愿意为孩子的视力花钱。从竞争格局来看,国内大概有8-9家厂商,未来会如何演绎是需要密切跟踪的关键指标。除了产品的持续升级,大部分厂家会沿着眼科生态区进行布局。


品牌中药


传统中药是国粹,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广大受众人群,这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有些中药的国家绝密配方,没有第二个厂家能仿制出同样的产品,这意味着绝对的垄断,能充分享受垄断带来的超额利润。不过中药这个东西争议比较大,有收智商税的成分,面临着逐步失去年轻受众的窘境,东阿阿胶就是一个典型(东阿阿胶这些年发展的不好还有其他的原因)。中药当中只有少数品种能真正走出来,所以这里面还是要好好甄别,从更长的维度去思考哪些品牌中药品种能够长期维持竞争优势甚至能拓宽更大的业务边界(目前来看主要是在品牌的支撑下向日化等方向发展)。


 



近几年部分创新药、IVD、高值耗材等领域在资本市场也比较火,这除了因为行业本身发展比较迅速,还有定价权相对较强等原因,虽然笔者也适度看好并长期关注,但是由于面临政策风险、研发风险大、竞争风险以及产品周期风险等,而且专业度要求也较高,不适合笔者这种躺赢式的投资风格。正所谓大道至简,好的投资,简单明了,无论是否是专业投资者,都在一分钟之内能看到的业务和投资逻辑。


当然了即使是黄金赛道,也并不能一劳永逸。从一个产品到人再到组织,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阶段问题,都会面临明显生命周期,再有竞争力的产品、个人和组织也会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被边缘化甚至走向死亡。只有找到真正的具有自我进化能力的管理团队,才能跨越自然的生命周期,从一个蓝海跨越到新的蓝海。对人的判断,才是投资当中最为核心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