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端看拼多多有什么不同?
熙山原创作者:蔡杨
最近一段时间,拼多多一直处在舆论风口浪尖,随着股价再创新高,年仅40岁的拼多多创始人黄峥的身家超越马云。为何拼多多这个后起之秀如此强势?拼多多的与众不同又在哪里呢?
2019年,拼多多的GMV突破万亿人民币,年度月活买家5.8亿,直逼阿里,更是远超京东,短短几年时间走完阿里、京东十几年的路。而随便一调研,周围人对拼多多的看法依然是褒贬不一,分歧之大也是二级市场少见,有人看好拼多多成为电商的两极之一,也有人认为公司商业模式不可持续,没有产生任何社会价值。
作为一个非自营电商平台,连接的BC两端,80%的结构都与一般的电商平台类似,一个类似超大的虚拟空间货架,货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各地的消费者来商城消费和交易,与实体最大的不同在于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前半段是人在网上找货,后半段是货通过物流找人)。盈利模式上也主要是大部分依靠广告收入。其他方面的服务,包括支付、物流、信用、售后这些电商基础设施已经基本由阿里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与优化。这些都是与电商业务相关的部分。
拼多多的与众不同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拼多多到现在为止也没有PC端平台,这一点跟京东、阿里传统电商平台完全不一样。拼多多的存在是完全依托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成立的,也就是人人智能机时代。很多拼多多的种子用户本身也没有接触过PC,一开始的互联网购物可能就是拼多多的启蒙,可以认为拼多多是完全意义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电商公司。
而作为移动互联网浪潮里最成功的即时通讯网络,微信以及微信支付扮演的功能,对拼多多的爆发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拼多多也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机会。
拼多多的产品设计天生就是移动端,而且非常具有游戏属性,游戏的几个特点:尽量让用户逗留时间长一些,打开APP的次数多一些,花的时间多,交易的概率就高。此外,给一些限时的红包和礼包也是常见的做法。拼多多的优势品类,日用品和生鲜天生就是高频需求,隔三差五就需要打开APP一次,顺便看到其他需要的商品顺手一买是非常合理的场景。
黄峥在一次采访中曾表示过:“由于新成立的拼多多团队既做过电商,又做过游戏,相比拼好货的纯电商团队,他们对前端的理解,对消费者深层次需求的理解,包括怎么样做好软件产品要强。拼多多更重视软件产品的互动,把产品当成游戏运营,强调用户以什么方式第一次接触、互动、怎么做用户筛选,所以发展比拼好货还要快。”
依托社交裂变蓬勃发展的拼多多
如果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做游戏的公司普遍社会价值口碑都不如其他做企业服务的公司。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拼多多曾经令无数人头痛的砍一刀分享助力以及砍价免费拿最后拿不到的抓狂。
这些分享确实曾经很让人无语,但其本质出发点并不坏。相比传统电商平台,拼多多的货架存在感低得多,可能是你在开着另一个APP,某个好友给你发来一个链接,你看着不错,就随手下单了,这大概就是黄铮说的基于场景的购物。
砍一刀在社交上更是因为用力过度而落下骂名。而站在公司的角度,只不过是选择了一条非常有效的拉新与宣传方式罢了,因为最终做出分享动作的仍然是用户。如果你厌烦这种方式,那真正厌烦的会不会其实是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关系?
结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不是非黑即白。有社交属性的工具本身只是放大了真实社交的关系而已,如果因为这一点来反对拼多多存在的意义过于感情用事。
最后我们看看公司的口号。拼多多的slogan是“拼着买,才便宜”,针对的是C端消费者,而阿里的slogan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针对的是B端商家,也说明虽然两家公司同为电商平台,但是出发点完全是不一样的两个方向。
下一篇: MayFlower_5月季度观点